![回到清代府城大東門城外,一陣甜蜜蔗糖香飄來⋯⋯ 糖廍旁的男子,薙髮梳辮,青色頭巾、蓄鬚、著褲,這些都是漢人的特徵。[1] 當時歸仁、仁德一帶仍有許多西拉雅族人在此居住,為何掌握製糖運作的卻是漢人呢? 🍬 全糖市的製糖「蜜」辛...](https://img5.travelagents10.com/706/143/1051722167061437.jpg)
22/06/2025
回到清代府城大東門城外,一陣甜蜜蔗糖香飄來⋯⋯ 糖廍旁的男子,薙髮梳辮,青色頭巾、蓄鬚、著褲,這些都是漢人的特徵。[1]
當時歸仁、仁德一帶仍有許多西拉雅族人在此居住,為何掌握製糖運作的卻是漢人呢?
🍬 全糖市的製糖「蜜」辛 🍬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不遺餘力地發展糖業,還提供費用、出租耕牛等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漢人來臺工作,可見對糖業的重視。[2] 《臺灣通史》更記載:「十九年春正月朔⋯⋯ 永華親視南北,鎮撫諸番,勸各鎮墾田,植蔗熬糖,煮海為鹽,以興貿易。」說明了明鄭時期的政府,也鼓勵人民種植甘蔗發展糖業。到了清代,糖業的發展更具規模,其中府城東郊的仁德、歸仁地區更是製糖的重鎮,此地出產的砂糖質細,有「府玉糖」之稱。[3]
臺灣的原住民可能更早就有製作蔗糖(水)的紀錄。1349 年元朝汪大淵著《島夷志略》,就記載了琉球原民「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若此處的「琉球」指的是臺灣,那麼臺灣原民在 14 世紀就應已有以蔗糖水釀酒的技術。1712 年,朱仕玠〈 瀛涯漁唱 〉後也提到,「臺地無佳釀,土人將蔗熬糖訖,以其渣釀為酒。酒百斤,米不踰數升,名曰糖燒。味極苦,不堪入口。」
但從〈番社采風圖──糖廍〉等史料來看,糖廍的製糖工人多是漢人。[4] 觀察製作砂糖的流程,取材階段需歷經「砍蔗」、「硤蔗」、「煮蔗汁」等工序,烏糖、赤糖、白糖和冰糖等不同製品的熬煮與分工也各有不同,更要耗費精力管理糖廍,相當繁瑣。[5] 有一說便認為,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製糖的工作型態,導致了工人背景的差異。你覺得呢?
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阿伯樂戲工場攜手,一同踏上府城時光之旅!透過沉浸式戲劇,探索隱藏於府城角落的歷史遺跡,從木柵城到土城牆,感受貿易、軍事、教育與宗教交融出的迷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