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2023
#水磜產業日誌 49
#金勾子蘿蔔
#生活有錢
寶刀未老當益壯
我非常喜歡林飛雄 飛哥的這張攝影照片,他透過鏡頭完美呈現了水磜社區長者的貢獻和價值。
水磜村65歲以上的長者比例為22%,屬於超高齡的村落,這麼幾年在土地上「持續」耕作的人往往是一群60到85歲的大哥大姐們,他們是水磜「再生」很重要的一群人。
這群嬰兒潮下出生的客家長者,擁有堅毅的精神,勤奮的工作態度,對人之情誼永遠放在前頭,他們在田野中完全不老,行動速度等同現今的壯年而且完勝大多數青年。
其實這幾年政府推動青年洄游的政策,參加幾場說明會加上自己親身體驗後,覺得這樣的政策光是讓地方復甦就有難度更別提創生了。
其實現時青年一出生就在一個快速運轉的冷氣房世代,大部分對土地幾近是陌生,對陌生要產生情感真的有難度,更別提要從事農業政策不友善的工作了。
年近半百的我,投入社區務農這幾年備感吃力,甚至往往抓不到訣竅,通常是長輩手把手教導,時刻叮嚀注意事項下才能堅持到現在,所以當無依靠愛自由的青年投入時,真的能長久嗎?但土地上的產業卻需要長時間經營才「有機會」結果。
我常在想,青年洄游或創業補助針對40-45歲以下之青年,是不是有一種政策可以補貼重新回到土地耕作 60歲以上的長者,我們村落約有150位60歲以上健康長者,只要每人在田野工作1-2小時,在社區發展產業時就是很好的生產力。
最近聽說花了非常多預算在復興客語,我真的不明白這些事情的規劃和先後順序,因為客語又不像英語可以變成世界通用語言,或者可以讓人學後可以升官加薪有利可圖,想想父母花錢送孩子學英語的主要原因,不就是因為以後工作需要或對未來比較好才去學嗎?說真的這一場客語的文藝復興靈魂運動,完全無法讓整個社區溫飽。
馬斯洛需求理論第一層就是滿足生理需求,當一個社區生理需求都無法達到,就提出一個不知道第幾層的精神需求,就好像常說身、心、靈要平衡一樣,身都不好了還想到靈去真的很難,我想只有大羅神仙才能悟透這其中的玄機。
說了這麼多,還是繼續做社區產業比較務實,因為沒有產業的農村型社區是無法走向未來,而土地的價值在長者的協力勤耕中重新展現時,才有機會讓世代接手延續。
金勾子蘿蔔已經冒出綠芽,看著「寶刀未老當益壯」的他們,為這塊土地持續努力著,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放棄。
北埔鄉水磜社區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