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神秘之旅

  • Home
  • 柬埔寨神秘之旅

柬埔寨神秘之旅 这是个推广柬埔寨背包客旅游的网页,喜欢柬埔寨或将到柬埔寨旅游的朋友? Angkor. Jonathan Cape, London, 1960. Higham, Charles (2001).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Phoenix. ISBN 1-84212-584-2. White Lotus.

吴哥窟

世界遗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英文名稱* Angkor Wat

法文名稱* Angkor Vat

基本資料

國家 柬埔寨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ii)(iv)

登錄歷史

登錄年份 1992

其他

官方網頁 unesco UNESCO(英文)

地圖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登錄。**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为准。

坐标:13°24′45″N 103°52′0″E / 13.4125°N 103.866667°E / 13.4125; 103.866667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高棉語:អង្គរវត្ត)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

界上最大的廟宇。

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802年的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回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週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目录

1 歷史
1.1 中國文獻記錄
1.2 被歐洲人發現
1.3 修復
2 地理與交通
3 佈局
3.1 外郭
3.2 中心建築
4 建築
4.1 藝術
4.2 建材
5 吳哥寺的保護工作
6 注釋
7 参考来源
7.1 脚注
8 外部連結
[编辑] 歷史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利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建造時間歷時30年。

吳哥窟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佛寺,延續至今。









1866年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拍攝的吳哥窟照片

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Angkor Wat”即“寺廟都城”。

[编辑] 中國文獻記錄

根據中國宋代趙汝适的《諸蕃志》記載,當時的國都名字為“祿厄”。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

元成宗鐵莫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裡薩湖)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三:

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面向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
畫廊浮雕反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吳哥窟畫廊中蘇利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為佛寺。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

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臘。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裡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臘。尹綬回國後將真臘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大喜。

[编辑] 被歐洲人發現









亨利·穆奧畫像

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遊歷吳哥,並向葡萄牙歷史學家蒂歐格·都·科托報告其遊歷吳哥的見聞:“城為方形,有四門有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達·馬格達連那的報告,被世人目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

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並著書《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大肆渲染,他說“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刹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才使世人對吳哥刮目相看。

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

[编辑] 修復









柬埔寨國旗

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跡進 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緻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跡,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 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尼爪哇等地古跡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跡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盪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

[编辑] 地理與交通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谷、新加坡、吉隆玻、胡志明市、臺北(已於2008年5月因為吳哥航空倒閉而停飛)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蹟。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巴雲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荳蔻寺、茶膠寺等古蹟。

[编辑] 佈局









吳哥窟鳥覽圖









吳哥窟寺平面圖

吳哥窟的整體佈局,從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编辑] 外郭









由護城河西岸遙望吳哥窟









吳哥窟畫廊女神浮雕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

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牆正面中段是230 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 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 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牆的其他三 面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只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

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 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 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門南的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微笑的飛天女神。

由圍牆包圍的寺廟大廣場,占地面積82公頃。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王宮遺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只遺留下一些街道的輪廓。

由寺廟圍牆西塔門通寺廟西山門的大路,寬9.5米,長約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鋪砌;石路左右兩邊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築物,其每個基點上都有出入口。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有一片荷塘,綻放各色荷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路段盡頭是一條通吳哥寺廟山門的十字陽臺,稱為王台。王台左右有獅子守護。水塘和王台都是後人添加的。

[编辑] 中心建築









吳哥寺中心建築群模型









毗濕奴攪乳海浮雕 中間毗濕奴騎神龜 阿修羅在左,天神在右









第一層田字閣的十字遊廊









頂層畫廊西北角塔門及二道石階

十字王台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莲花圣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 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 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臺階不如東邊臺階陡峭。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 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迴廊四周,共有四 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迴廊的內側牆壁 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 雕,不受日曬雨淋。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刹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苏利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印度往世书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入第一層迴廊西門,踏入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回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遊廊和回廊低 約一米,原為水池,現不蓄水。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3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 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 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遊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一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回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回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佈豎葫蘆欞 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迴廊北側有回音廳, 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 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臺的南北道相連,陽臺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回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 臺也是後人添加的。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 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臺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 象徵登天之艱辛。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莲花圣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以垂直角度計 算有7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回廊和十字遊廊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佈著豎葫蘆欞窗, 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佈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 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佈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回 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各有廊門,每廊門有臺階下通第二層;回廊四隅的塔門,各有二道臺階下通第二層。

[编辑] 建築

[编辑] 藝術









吳哥窟的中軸對稱









吳哥寺頂層主體塔群五點梅花式排列









吳哥窟第三層台基、回廊與塔門









吳哥窟第二層回廊的女神浮雕和葫蘆欞假窗









廊門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 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 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 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 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氾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台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 象徵。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 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準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在中國古 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窟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 和石欄,吳哥窟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著4-5米高的石柱回環畫廊。吳哥窟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 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簷,為吳哥窟的外觀 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回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準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 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 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簷;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 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簷。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 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 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回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遊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 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長廊的佈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遊廊三種形式;十字遊廊通常和回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 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簷長廊。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簷回廊,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簷回廊,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簷回廊,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簷遊廊。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回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回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媲美于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抛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簷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臺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梅奔(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回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茶膠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裡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回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回廊融合成為塔門回廊,塔門回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疊成為有多層塔門回廊的祭壇。

[编辑] 建材









紅土石磚

吳哥窟基本上是壘石建築。古時真臘只有祭祀建築用石建造,王宮則是木結構,鑲嵌金窗,宮殿頂部覆以鉛瓦和土瓦。民居則是覆蓋茅草的竹編的房屋;宮殿 和民居現已無存。吳哥窟的是壘方式主要是長方石塊層層堆壘,偶有工字形咬合,絕大多數場合不用粘合劑。吳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遊廊頂鋪有時設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築師在12世紀已比以前更加熟練而自信地運用砂岩代替磚或紅土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吳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磚,紅土則用於外牆和隱閉的結構。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粉紅色的砂岩,質地堅硬,另一種是灰色砂岩,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這種灰砂岩的表面難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輪廓容易因歲月而模糊不清。吳哥窟的砂岩磚以灰砂岩磚為主。在離吳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採石場地遺跡,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窟工地。吳哥窟建築物的石塊上,常見有直徑為幾釐米的圓孔,可能是古時建築工人搭棚架運送砂岩石塊用的,完工後這些圓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閉。

吳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種建材是紅土石。紅土石是岩石經過熱帶炎熱氣候長時間風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礦物質流失,殘留不溶于水的氧化鐵和石英等礦物質而形成的多孔紅棕色岩石。中南半島的地表含豐富的紅土石,容易從地層中開採。開採出來的紅土石可切割成磚狀,置空氣中逐漸硬化。在吳哥窟中,紅土石常用作台基的護牆,或用於鋪地、造堤和圍牆。

黏土燒制的粉紅色長方磚大小不等,多用來鋪路,造牆。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吳哥窟是寺廟,長廊頂部鋪土瓦。

[编辑] 吳哥寺的保護工作

199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同時也將它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又號召世界各國為保護吳哥古跡出力,鼓勵柬埔寨政府保護現場。自1993年開始,世界各國對吳哥窟的保護工作重新展開。德國飛天女保護工程(gacp)正致力於保護吳哥窟的飛天女和其他浮雕裝飾免遭損壞。該組織的調查發現,約有20%的神像條件極差,主要是因為岩石的自然侵蝕和風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護不當。修理工作還包括修理結構倒塌、防止進一步倒塌等其他項目;例如自2002年以來,上層圍廊的西外牆,一直用棚架支撐。與此同時,2005年日本的維修隊完成了週邊廊內北藏經閣的恢復工作。

今日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參觀人數數字雖未曾公佈,但根據柬埔寨旅遊局資料,2004年柬埔寨全國迎來超過100萬人次的國外遊客,其中57%計畫到吳哥寺裡參觀。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塗鴉之外,遊客的湧入造成的損害較小。寺內的大型浮雕業已用繩欄保護,而地面則加蓋木板保護。雖然大部分維修保養工作是由外國政府贊助的隊伍進行,而不是由柬埔寨當局進行,但旅遊業還是為維修工作提供一些額外資金,全吳哥境的門票收入中,約有28%用於吳哥寺。

經過世界各國古跡維修專家們,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跡維修隊的十年努力,將原是一片廢墟的周薩神廟修復完畢,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2004年7月4日決定,將吳哥古跡從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除名。吳哥古跡包括吳哥窟的維修工程仍然繼續。

[编辑] 注釋



^ George Groslier 估計吳哥窟需要32至35年時間建造。
^ 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國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佈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優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成就,而毫不遜色。” Maurice Gaize:The Angkor Monuments,第59頁。
^ 由三層台基組成的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稱為壇。宋《營造法式》曰:“造壇之法:共三層,高廣以石段層數,至上至平面為高”。《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營造法式·卷第四》。Maurice Glaize稱吳哥窟的三層台基建築為寺廟山 temple mountain;寺廟山不如“壇”貼切
^ 趙汝适著《諸蕃志·真臘》:“其地約方七千余裡,國都號祿厄。官民悉編竹覆茅為屋,維國王鐫石為室,有青石蓮花池沼之勝,跨以金橋,約三十餘丈。殿宇雄壯,侈麗特甚”。
^ 汪大淵《島夷志略》真臘條記述:“造裹金石橋四十餘丈”。
^ 中央無冠寶塔的底座直徑比左右二塔底座直徑大15%,可知它們原先完整的時候,也是中間塔比左右塔高大。
^ 根據宋代趙汝适《諸番志》關於真臘國的記載,國中官民都住竹編的房屋以茅草為屋頂。這些房屋自然保存不下來。
^ 白天亦點蠟燭。“宮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執巨燭,自成一隊,雖白日亦點燭”見(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第四十條。
^ 歐洲文字無“田”字,無“十”稱此閣為“十字架”閣;“十字架”為基督教象徵,與印度教吳哥窟無關。田字閣較妥。
^ 第二組的山字形構圖比第一組寬。
^ 這種形式的寶塔,源自印度,也見於中國嵩山寺塔(520年建)。
[编辑] 参考来源

《真臘風土記校注》元·周達觀著 夏鼐校注 中華書局,2000 ISBN 7-101-02028-3
Malcolm MacDonald and Loke Wan Tho(陸運濤). Higham, Charles (2003). Early Culture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rt Media Resources. ISBN 1-58886-028-0. Briggs, Lawrence Robert (1951, reprinted 1999).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ISBN 974-8434-93-1.
[编辑] 脚注



^ Maurice Glaize:The Angkor Monuments。
^ 《諸蕃志校釋》76頁 楊博文注釋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59-3
^ Sacred Angkor。
^ 4.0 4.1 4.2 珍愛吳哥
^ 《真臘風土記·一城郭》。
^ 《真臘風土記·十六死亡》。
^ (元)汪大淵著《島夷志略·真臘》ISBN 7-101-02026-7
^ (明)嚴從簡著 《殊域周諮錄·真臘》 中華書局 ISBN 71010006078
^ Higham,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第 1-2頁。
^ 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 Voyage en Indochine 1848-1856, L'Annam et le Cambodge
^ Henri Mouhot:Voyage dans les royaumes de Siam, de Cambodge, de Laos (1999/1868) ISBN 2-88086-242-6
^ 見柬埔寨-加拿大佛教協會主席講話。
^ Freeman Michael and Jacques Claude Ancient Angkor,River Books,1999,第50頁 ISBN 0-8348-0426-3
^ Eleanor Mannika:Angkor Wat
^ Maurice Glaize:The Angkor Monuments 第63頁。
^ Tamura and Isizawa: Along The Royal Roads to Angkor,Weatherhill,2005,New York 第7頁。ISBN 0-8348-0472-7
^ (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宮室》。
^ Hing Thoraxy, Achievement of "APSARA"。
^ German Apsara Conservation Project, Conservation, Risk Map, p. 2.
^ APSARA authority, Yashodhara no. 6: January - June 2002
^ APSARA authority, News 19 July 2005
^ Tales of Asia, Cambodia Update February 2005: One Million
^ Tales of Asia, Cambodia Update July 2004: Tourism Boom?
^ Tales of Asia, Preserving Angkor: Interview with Ang Choulean (October 13, 2000)
^ 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從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除名
[编辑] 外部連結





相關的维基共享资源:



吳哥窟

中國大百科全書-吳哥窟
NASA 衛星照片
中國幫柬埔寨修吳哥窟
文化旅遊系列 - 吳哥窟
吳哥窟-看見柬埔寨






查 • 論 • 柬埔寨吴哥古迹





吴哥城(巴戎寺 · 巴普昂寺 · 鬥象台 · 空中宫殿) · 吴哥窟 · 巴肯寺 · 巴孔寺 · 塔布茏寺 · 茶胶寺 · 东湄本 · 荳蔻寺 · 女王宫 · 神牛寺 · 圣剑寺 · 班蒂喀黛 · 皇家浴池 · 塔逊寺 · 周萨神庙 · 崩密列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5%93%A5%E7%AA%9F”



6个分类: 祭祀建筑 | 柬埔寨 | 柬埔寨世界遺產 | 吴哥古迹 | 中外交通史地名 | 地標

2个隐藏分类: 特色条目 | 含有高棉語的條目









出處



依據「 CC-BY-SA 」授權,上方的說明是來自維基百科「吴哥窟」條目,完整的貢獻者列表在這裡。 本社群頁面並沒有被任何和此主題相關的人參與或推薦。

16/01/2024
17/01/2023

Address


Telephone

+ (855)69888989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柬埔寨神秘之旅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柬埔寨神秘之旅:

Videos

Shortcuts

  • Address
  • Telephone
  • Alerts
  • Contact The Business
  • Video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Travel Agenc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