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24
#推薦好活動
過了將近一年,巴以衝突仍是進行式。媒體還是有報導,但若不太關注國際新聞,其實每天過日子,對那遙遠地方所發生的苦難就變成不痛不癢。
闆娘因為長期追蹤本場活動主講黃楷君的臉書,所以大略知道何時發生了什麼重大傷亡(只是往往不忍看)。
難得左轉有書店長家軒在本週六舉辦從兩本書認識巴勒斯坦議題的講座,歡迎大家一同來聽聽,更深入地思考這場現今正在發生的悲劇。
#活動頁面請見留言處
#一本書看世界
#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
#我看見了拉姆安拉
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悲劇很多,但其中最難解的應當就屬由戰火與殺戮交織在一起的以巴衝突。一個曾被大屠殺的民族的復興,居然必須以另一個民族的家破人亡為代價,正義的天平究竟該如何矯正?經過了七十多年來的各種談判,破局,再談判,再破局,隨著去年十月的血腥衝突,答案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
1948年以色列的建國的同時,也是九歲的薩依德一家人逃亡的開始。再次回到家園,柑橘園依舊,但老家已經被拆除改建。一直到今天,許多巴勒斯坦人一輩子都是有家歸不得的「境內永久難民」。以面積不到台灣百分之一的加薩為例,180萬的人口當中,有120萬領有聯合國頒發的難民證,是全界最大、最窮、居住環境最差的難民營。
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本是以巴互相承認彼此的里程碑,但結果不但沒有帶來和平的曙光,反而激化了雙方的強硬派。二次會談之後拉賓被暗殺,隔年激進的右派政黨納塔雅胡上台。巴勒斯坦的執政黨法塔赫也被譴責退讓太多,催生了主張武裝抗爭的哈馬斯,而以色列也名正言順的以對抗「恐怖組織」為名對加薩採取嚴厲的封鎖與壓迫。根據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與以色列自己的人權組織B’Tselem在2021年的報告,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已經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無異。
《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作者是王冠云2016年英國完成學業之後,前往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做研究,如今也與巴勒斯坦丈夫共組家庭。她在2022年10月出版了本書,透過親身的觀察與採訪紀錄了以色列—哈瑪斯戰爭前夕雙方的衝突與日常。套用她在序言中的話:
「本書的初衷,希望能夠讓每個閱聽眾看到一個新的視角,聽到以前不曾聽過的故事。我的故事從來就不是用來說服任何人改變立場,也不希望閱聽眾看完這些故事後就定論任何事件的對錯。相反的,我僅希望能夠透過真實的人物故事,把巴勒斯坦的聲音傳遞出去,讓這個已經消失在主流媒體中,也鮮少以中文書寫介紹的聲音能夠被更清楚地聽見。」
本週六(8/31)晚上左轉有書邀請到同樣長期關心穆斯林與中東議題、「伊斯蘭沒有面紗」版主黃楷君來分享這精彩生動、血淚交織的作品。
【主講的話】
去年10月7日以色列和哈瑪斯衝突惡化以來,加薩地區面臨嚴重的人道危機,網路通訊、醫療資源、水電和糧食極度缺乏,皮膚病、肝炎等傳染病肆虐,近期甚至傳出25年來首起小兒麻痺病例。以色列軍方無差別轟炸,民眾避難的醫院、學校、宗教場所等公共設施無一倖免,並造成大量記者、醫護人員、救援工作者、婦女和兒童死亡。
巴勒斯坦,是歷史課本上最難解的族群衝突,是新聞媒體上戰火摧殘之地。而在一個遠在台灣的聲援者眼中,巴勒斯坦是一片承載著離散記憶、苦楚與愛的土地。巴勒斯坦人用生命書寫家的定義。
在這場講座中,我們將從《我看見了拉姆安拉》咀嚼流離的滋味,從《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理解真切的生存困境,從一張張巴勒斯坦人的面孔感受他們對家鄉的深愛。
最後,身在台灣的我們,該如何看待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問題除了刺激台灣人思考自身的國際定位,或許還能讓我們看見台灣尚未走完的解殖之路。